偏头痛分类——颅外疼痛和颅内疼痛!

发布时间:2025-09-04 浏览量:39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疼痛部位主要覆盖于太阳穴、耳朵上方以及耳朵后上方区域,以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时有伴随节律性跳动为主要表现,可能伴随恶心呕吐以及对情绪刺激、声光刺激敏感。

分类方法:主要把偏头痛分为颅外疼痛和颅内疼痛两种,有别于现代医学的把偏头痛分为“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和慢性偏头痛”三种;分类的方式就是好治和难治的区分方法;颅外性偏头痛相对好治,大部分愈后较佳;颅内性偏头痛相对难治,且要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本篇主要讲颅外性偏头痛。

中医认为偏头痛(又称偏头风)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风邪侵袭、肝阳上亢、气血不足、痰瘀阻络、瘀血阻络等,下面讲一下不同原因导致的偏头痛的不同表现。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肝阳上亢型:头痛剧烈(多为一侧或头顶),头晕目眩,面红耳赤,易怒,失眠多梦,口苦。气血不足型:头痛隐隐,劳累后加重,面色苍白,心悸乏力,食欲差。痰浊阻络型 :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苔白腻。瘀血阻络型  :头痛如刺,固定不移,经久不愈,或有外伤史。风邪外袭 :头痛突然发作,遇风加重,或伴鼻塞、畏寒发热。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建议面诊专业中医师辨证后针对性针灸或用药。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不节等,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以增强体质。

针对不同证型,可在医师指导下合理选择食疗辅助调理,例如肝阳上亢者宜食清淡平肝之品,气血不足者可适当补益气血,痰浊瘀阻者应注意健脾化湿、清淡饮食。

若头痛频繁发作或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中医治疗偏头痛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施治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体质,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西医理论下的偏头痛分析:西医寻找疼痛的浅层机制主要就是三方面:骨关节、神经、肌肉。

偏头痛涉及的神经分布:偏头痛的区域从前到后涉及到了面神经颞支(太阳穴区域)、耳颞神经(三叉神经分支)耳朵正上方、耳后神经(面神经分支)耳朵后上方、枕神经(耳后靠近大脑中间的位置),这些部位中最常见的疼痛主要在太阳穴区域和耳后外上区域,主要涉及神经为面神经颞支和枕神经,而这两条神经受影响是和关节和肌肉关节密切的,面神经颞支主要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相关。

临床治疗经验:在临床治疗中处理这两块肌肉时很多患者会有太阳穴明显的传导反应,在松解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尤其这两块肌肉上的结块)之后,太阳穴偏头痛都可以得到有效缓解,而影响后外侧偏头痛的枕神经,主要和斜方肌以及颈椎1/2关节相关,由枕神经引起的后外侧偏头痛,在松解斜方肌上段之后再结合小关节复位手法,疼痛可以缓和。

另有一种偏头痛严重到痛连眼眶深处,自觉眼睛里面胀痛类似眼压增高,但是眼科检查正常,在临床之中也遇上过十数例这种病例,基本都与颈椎上段的关节错位相关,而且在进行关节复位之后都觉眼睛压力减小且清明之感。

日常自我调理方法: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偏头痛的时候,可自己用刮痧板刮一刮或是拍打自己的肝胆经,也可以用木梳或是牛角梳轻刮梳自己的侧头部;也可进行自我按摩,主要放松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必要时请及时就医。